
Flashpoint的兩位研究員Jon Condra和John Costello稱,從語言的角度分析,WannaCry勒索軟件背后的開發者可能來自說中文的國家。
近期Wannacry勒索病毒肆虐全球,由于病毒利用了Windows系統的網絡服務(SMB)漏洞,具有主動傳播的特性,在全球范圍內已經對多家醫院、服務機構、學校等進行了勒索攻擊,該病毒在全球的廣泛傳播最近幾年實屬罕見。
在病毒獲得大家關注的同時, 病毒的來源也引發了大家的猜測,病毒爆發后,Google、卡巴斯基和賽門鐵克等公司安全研究者相繼發布消息稱,WannaCry勒索蠕蟲與朝鮮黑客組織Lazarus存在聯系,他們的分析基于惡意軟件代碼中的相似性。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場攻擊并不符合朝鮮的作風,也不符合朝鮮利益。
勒索軟件語言文件基于英語和中文
來自Flashpoint的研究員則從語言的角度嘗試溯源。勒索軟件中的提示信息提供了28種不同的語言,包括挪威語,波蘭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挪威語,俄語,印尼語,意大利語,荷蘭語,英語,菲律賓語,芬蘭語,保加利亞語,繁體中文,簡體中文,俄語,斯洛伐克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經過分析,研究人員認為病毒開發者中文和英語都非常流利。
研究人員認為所有其他的語言文件都基于英語和中文,其他語言都是由英語翻譯而來,存在很多錯誤和不準確的翻譯,除了中文。中文的勒索信息與其他語言的勒索信息截然不同。中文勒索信息使用了正確的語法、標點和句法,而且應該是用中文(拼音)輸入法寫的。

Flashpoint的研究人員發現,繁體中文和簡體中文的勒索信息相比英語更長,格式也不同,很多信息在其他語言中是沒有的。
比如“就算老天爺來了也不能恢復這些文檔”在英文的勒索信息中只是”Nobody can recover your files without our decryption service.”而“請您放心,我是絕不會騙你的”則完全沒有出現在英語版本中。
信息的撰寫者能夠用中文表達錯綜復雜的意思。這樣看來,至少勒索信息的撰寫者一定懂中文,并且不太可能是中文愛好者。其實從以下兩張圖中的勒索信息我們可以看出,勒索軟件作者中文十級(盡管有一些中文表達并不通順,但我們也不能排除作者故意假裝外國人的可能性):

中文勒索信息

英語勒索信息
關鍵發現
盡管英文版的勒索信息寫的也很好,撰寫者英語不錯,但是信息中還是存在語法錯誤,這表明作者母語不是英語,或者受教育程度不高。
另一方面,Flashpoint的研究人員將中英文的勒索信息放到Google翻譯中進行了比較,但實際上我們作為中國人,一眼就能看出中文勒索信息不可能翻譯自英文。
勒索信息中的筆誤也與我們的結論相互驗證,比如信息中出現了“幫組”,實際應為“幫助”。
通過對勒索信息中的一些用語進行分析,我們其實可以進一步縮小范圍。比如勒索信息中用到了“禮拜”,這個用法更多出現在中國南方、香港、臺灣或者新加坡。而“殺毒軟件”則是大陸的用語,港臺地區則會使用“防毒軟件(軟體)”。
除此之外,小編在網上看到了一些信息,雖然不能表明作者為中國人,但能從一定程度上顯示勒索軟件作者對中國相當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