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無POW-OK信號的分析與維修》一文中談及,去掉二極管D34后(見圖1),從表面上看電源好像恢復了正常,但因缺失了“關機時使POW-OK信號先于各電源變為低電平”這一功能,很可能會成為“硬盤殺手”,因此這個電源故障的根源沒有找到。這幾天剛好有時間,繼續修下去。& G0 }+ d; d5 j# i
一、分析: 順著上次“LM339電壓比較器B第1腳為什么不能輸出高電平”的思路,對比較器B進行分析。4 Z' N9 {7 h7 B6 v+ Q+ [1 s6 @
比較器B的反相端6腳是PS-ON信號的輸入端,在綠、黑二線斷開時,通過R36、R37接至+5V;而在綠、黑二線短接后,則通過R37接地。" A9 L0 |$ T3 `4 J; Y
比較器B的同相端7腳鏈接閾值電壓,通過數個元件對TL494第14腳輸出的基準電壓+5V進行分壓后取得,其電壓值分別為,A:在綠、黑二線斷開時,比較器B的1腳輸出低電平(相當于接地),使D36導通,電壓值由R44、R45及D36分壓決定,約為5×R45/(R44+R45)+0.7=2.3V;B:在綠、黑二線短接后,由于比較器B的1腳輸出高電平(如電路正常應接近+5V),使D36截止,電壓值由R44、R45、R40及D33分壓決定,約為5(R44+R45+R40)/(R45+R40)+0.7=2.9V。可見在在短接綠、黑線開機時,加在同相端7腳上的閾值電壓有約0.6V的提升,它具有正反饋作用,故可知這是一個具有滯回特性的比較器。% Z* j+ x, B) r/ j2 p9 o0 w
另外比較器B還存在一路由R38組成的負反饋,分析至此茅塞頓開(以前沒有先全面分析電路原理,走了很多彎路),“比較器中存在負反饋”這就是解決問題的突破口。5 l+ L% G$ A& s: {
二、結論:由設計原理可知,在比較器電路中,不應該加入負反饋!這明顯是一處原設計者留下的bug。立即拆除R38,恢復接上D34,通電再試,比較器B第1腳在輸出高電平時達到了4.9V,電源工作也很穩定,問題得到徹底解決。故障原因:比較器B中存在不合理的負反饋回路。1 n- e; P! K8 Y, O) z( Z' _. i! t
三、討論:比較器加人正反饋的目的是為了加快輸出電平的轉換速度,從而獲得理想的電壓傳輸特性,這是明智之舉。而在這個電路中同時施加了正負兩種反饋電路,設計目的自相矛盾,違背了比較器設計的原旨,因此必須去除掉電路中畫蛇添足的負反饋回路R38。在滯回比較器中再加人負反饋實際上就變成了一個張馳振蕩器,張馳振蕩器屬于非穩定電路(詳細了解可參閱有關文獻,這里不加多述),回想起以前曾經在電子報上看到過一篇關于ATX電源維修文章,作者發現過在ATX電源控制電路中存在自激現象,只要用一根表筆接觸LM339比較器A的輸入端(已記不起來是接觸在第4腳還是第5腳上),相當于在輸入端上接一條數米長的天線,就能破壞自激產生的條件而恢復正常工作(大意),回頭再想,此問題可能與本文所述同出一轍。
8 a2 H* N% R1 d3 t0 |9 W: Z+ ~' e
四、更正:本人曾在《無POW-OK信號的分析與維修》一文中提出:“用D34來鉗位也是不合理的,因為鉗位過程會短路比較器C的輸出端,較易損壞集成電路。”經過查看資料得知,LM339輸出級采用集電極開路結構(見圖2)而不是互補型,因此用D34來鉗位比較器C的輸出端,不會產生短路現象,不會損壞集成電路,特此更正。同時對于本人憑空發表錯誤觀點深表歉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