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qū)出生率比少子化嚴重的日本還低
媒體和公眾關于東北養(yǎng)老金的問題和勞動力減少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東北的20-39歲常住人口占全國比例在1982年就開始下降,從1981年的10.1%下降到2010年的8.1%、2015年的7.6%。
在此前的討論中,更多的觀點還是認為,人口流失是東北勞動力減少的主要原因。事實上,這些年東北地區(qū)的人口流失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那么嚴重。
圖片來源:《易富賢:人口視角下的東北衰落和廣東崛起》
從這份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上不難看出,在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東北地區(qū)的青壯年人口總體還是流入的狀態(tài)。即便是最近幾年,東北經濟下滑,根據(jù)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遼寧省的情況是略有流入,而吉林省和黑龍江省則是略有流出,人口流失存在,但程度并沒有很多人想得那么夸張。
真正讓東北勞動力出現(xiàn)明顯下降的,是東北地區(qū)長年來超低的人口出生率。
按照國際社會的標準,低于1.3%的出生率就被稱為“超超低出生率”。遼寧省和吉林省,自1992年起,出生率就未超過1.3%,黑龍江省也是從1996年至今,出生率都是低于1.3%。尤其是2010年后,東北三省的出生率常年徘徊在0.6%左右。
制圖:今日話題
從上一個表格中很容易的就能看出,東北三省的出生率都是在全國倒數(shù)前五之列。其實也不止最近十年,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遼寧省的出生率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全國最后幾位,而2000年之后,吉林省和黑龍江省的出生率也滑落至此。
而同樣位列榜尾的北京、上海、天津等直轄市,可以憑借自身城市和經濟的優(yōu)勢吸收更多的外來人口,彌補了勞動力的缺口。而東北三省的吸引力并沒有那么強,甚至吉林和黑龍江的人口還在逐漸流失,勞動力短缺的現(xiàn)實就暴露了出來。
就算跟少子化現(xiàn)象嚴重的日本比,東北三省的出生率都低得可憐。2016年,日本總人口為1.27億,出生97.7萬人,出生率為0.769%。同年,東北三省總人口為1.09億,若能達到日本的出生率,應出生83.8萬人,但實際僅67.3萬人。東北的出生率比嚴重少子化的日本還要低20%。
一個對未來更有參考價值的數(shù)據(jù)是:小學在校學生的變動情況。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計算:從1980年到2014年,東三省普通小學在校生從1297.9萬減少到473.9萬,減少接近824萬,降幅高達63.5%。這意味著當年的每100個小學生,至今只剩不到40個。
1980年的時候東北總人口在全國的占比為9.02%,與小學生8.9%的占比幾乎相當。到了2014年東北總人口占比為8.02%,但小學生占比卻降低到5%。
東北人為什么不愿意多生孩子?
如果說全國性的生育率下降是因為受到生育政策的影響,為什么東北地區(qū)的出生率下降的尤為明顯,特別不愿意生孩子?
首先還是因為生育政策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遍布東北三省的大型國企,為東北人提供了當時令人羨慕的鐵飯碗,但也帶來了更嚴格的生育管制。在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國企工作收入高、福利好,很有面子,鮮少有人會愿意為超生而丟了“鐵飯碗”。甚至在一些國有經濟比例超高的城市,如果丟了工作,連生存都會有問題。
在筆者曾經生活的城市,從小學至高中,只有兩位同學是非獨生子女,而且都是符合生育政策的。直至去南方讀大學,才發(fā)現(xiàn),原來獨生子女才是少數(shù)。
人與單位緊緊捆綁是下崗潮之前東北人最基本的生活狀態(tài)
東北出生率較低的另外一個原因是較高的城市化率。生育率往往與城鎮(zhèn)率水平呈反比,城鎮(zhèn)率越高,生育率就越低。據(jù)統(tǒng)計,1975年全國的城鎮(zhèn)化率只有17%,而東北已經達到35%;1990年全國城鎮(zhèn)化率只有26%,東北為48%;2010年全國城鎮(zhèn)化為50%,而東北已經達到58%。
翻看前邊的數(shù)據(jù)也會發(fā)現(xiàn),與東北地區(qū)同樣保持“超超低生育率”的,是城市化程度非常高的北京、上海、天津三個直轄市。這是因為,大城市的房價過快上漲、養(yǎng)育成本過高等原因,必然會帶來生育負擔,經濟壓力正越來越多地影響到許多家庭的生育決策。
以東北三省經濟情況較好的大連市為例,2017年大連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了四萬元,雖然平均房價只有一萬多,看起來比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壓力小不少,但是相對好一點的學校學區(qū)內的房子,動輒三四萬元一平米。再加上從小的尿不濕、奶粉錢,長大的課外班等費用,養(yǎng)育一個孩子的壓力并不小。
另外,經驗研究早已發(fā)現(xiàn),母親教育可謂是影響生育率的最重要變量。根據(jù)1970年的世界生育調查,在拉丁美洲與亞洲國家,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女性與教育年限至少達到七年的女性,生育率水平相差3.1至3.6,即高教育女性比低教育女性少生3個孩子以上。
根據(jù)第六次人口普查數(shù)據(jù),東北三省的文盲率都非常低,按文盲率從低至高排名,吉林省全國第二,遼寧省全國第三,黑龍江省全國第五。
而且,相對于很多宗族觀念強大的地區(qū),東北地區(qū)本身是一個“移民社會”,在生育這件事上非?吹瞄_,重男輕女、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不強。尤其是80、90后人群,普遍結婚更晚,生育意愿更低。根據(jù)2015年遼寧省生育狀況和生育意愿抽樣調查顯示,全面二孩政策目標人群中,有12.8%打算要孩子,80.3%不打算要,6.9%還沒有想好。
不生孩子的東北人未來怎么辦?
按照人口學者黃文政的測算,隨著堆積生育的釋放及育齡女性數(shù)量快速萎縮,東北年出生人口在未來十年可能進一步下跌三分之一。屆時,東北的出生率可能只有日本的一半。
人口下降、結構老化意味著什么?很多人天然的覺得,人口少了,人均可支配的資源更多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了。對人均GDP來說,人口不僅是分母,更作用于分子,而且對分子的作用更基礎、更長效。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人口下降帶來的是需求和供應的同步萎縮,經濟效率降低,投資意愿低迷,而相應的人口老化則是雪上加霜。
從1980年到2016年,東北三省占全國人口比例從9%以上降至8%以下;而東北人均GDP則從1980年的比全國高39%,變?yōu)?016年的比全國低11%。也就是說,人口相對減少了,人均GDP卻更低了。
另一個當務之急的問題就是養(yǎng)老。人社部2017年底發(fā)布的一份《中國社會保險發(fā)展年度報告2016》顯示,黑龍江省2016年企業(yè)職工養(yǎng)老保險基金收入890億元,支出1210億元,當期收不抵支320億元。由于2015年還結余88億元,2016年總欠賬232億元。黑龍江省成為全國首個養(yǎng)老金結余被花光的省份。
制圖:今日話題
出生率的下降還會造成一個結果就是小城市的快速萎縮,人口和資源更進一步的向大城市集中。成都和武漢是全國知名的省會獨大型代表,但無論是人口比重還是GDP比重,長春和哈爾濱都已經超過成都和武漢,遼寧省的情況稍好,但沈陽和大連兩座城市的GDP也超過了全省的一半。這意味著,未來年輕人不想離開東北,就只有這四座城市還可以選擇了。
我們知道,鼓勵生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孩子不是說生就能生出來的,更何況觀念上的逆轉更為艱難,既然如此,還能做些什么?
得益于移民的貢獻,邁阿密成為連接美國和拉丁美洲經濟的核心紐帶,并因此成為美國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
首先是不要害怕人口外流。東北三省與其它中西部省份相比,人口流失程度并不嚴重。何況,比東北繁榮更有意義的是,東北人過得好。如果一個貧困村莊的村民,遷移到大城市通過勞動致富,那原來的村莊被廢棄也未必是壞事。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戶籍等制度進一步改革,將能夠提高舉家遷移率,人口流出地人口老齡化更嚴重的問題就可以得到緩解。
其次,城市管理者要順勢而為。東北三省除了四座主要城市,其他城市可能都會面臨萎縮的局面,這個時候城市管理者應該更多的考慮城市轉型,而不是大興基建來吸引更多人口,因為做不到了。
上海交通大學經濟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就認為:“何必要求黑龍江這樣的省份保持與全國同步的GDP總量增長速度呢?黑龍江能夠安心做好全國人民的大糧倉,保護好它的黑土地和森林,讓全國人民能夠有個林海雪原的夢想,夏天去乘涼,冬天去滑雪,不是很好嗎?”
夕張可以說是歷史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
在日本,也有類似于東北一樣的資源枯竭型城市,夕張市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隨著煤炭資源的枯竭,夕張市的人口大大減少,為了重振經濟,當?shù)卣_始發(fā)展高附加值農業(yè)和旅游業(yè)。這個思路一開始是對的,不僅讓夕張市的農民快速致富,也讓很多失業(yè)的煤炭工人找到了新工作。
嘗到甜頭的夕張市政府開始大興土木,修建旅游和觀光設施,很多都是重復建設。隨著日本經濟泡沫的破滅,旅游業(yè)衰退,背負了巨額債務的夕張市于2006年宣布破產。因為缺乏經費,很多公共設施被關閉,人口再度大幅度流失。2010年時,夕張市的平均年齡達到57歲,成為日本最衰老的城市。
不去積極自救,那經濟會衰退、人口會外流、城市會衰亡,但自救的方式錯了,城市衰退的速度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