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學術研究成果確實對“少食多餐”的膳食指導原則發起了挑戰,因為實驗室老鼠表現為,只吃一頓的老鼠比隨時能進食的更健康,且無論進食總量大小和進食成分是否健康。
2、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研究其實并不能簡單套用到人類身上。因為人類很難一頓就把一天所需要的食物吃完,而且減少進食次數必然會提高單次進食數量,這樣會導致胃腸道負擔加重、餓得更快、血糖不穩定等多種問題。
3、所以,我們不必更改“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尤其對于糖尿病患者、消瘦或肥胖人士、胃腸道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少食多餐”依然是必要的。
查證者:丁冰杰 |北京友誼醫院臨床營養科
最近有媒體報道稱,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顯示“少食多餐可能讓你死得更早”。這個聳動的標題可謂是足夠吸引眼球了。那么,這個事情是真實的學術研究嗎?研究結果能推翻現有的膳食指導原則嗎?人們需要修正現有的飲食習慣嗎?我們不妨詳細查證一下。
一、新研究確實對“少食多餐”的膳食原則發起了挑戰
在剛剛過去的9月6日,世界知名學術期刊《Cell Metabolism(細胞代謝)》發表了一篇題名為《不依賴于飲食成分和卡路里,禁食可以改善雄性小鼠的健康和生存》的研究文章。這是由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等機構進行的一項動物研究,目的是研究進食模式對于健康及壽命的影響。
這項研究成果確實對傳統的“少食多餐”膳食原則提出了質疑,因為那些很久才能吃一餐的實驗老鼠明顯比隨時可以進食的老鼠更健康。
那么“少食多餐”的膳食原則究竟是指什么呢?
是指在限制單日總攝入能量的前提下,通過提高單日進餐次數,來降低單次進食攝入的能量。簡單來講,就是在整體少吃的情況下,每次都少吃。少食多餐的“起步價”一般為三次正餐+兩次點心,對于某些特殊人群,比如消化道疾病患者,可能每日需要吃很多次,但是每次吃掉的卡路里卻很少。
我們再來說回研究,看看實驗分組是如何對照“少食多餐”的。
該研究將292只雄性老鼠分成了兩大組。一大組給予“健康”飲食:少量蔗糖與脂肪,大量蛋白質和大量纖維。另一大組則相反:給予“不健康”的高脂肪與高糖飲食。在每一大組中,又分為3個小組(因此總共為6小組)。第1小組一天24小時隨時可以進食,這是“多餐”組;第2小組的卡路里含量與第1組相同,但只在一餐中全部給予,這是“少餐”組;第3小組減少了30%的能量攝入,一次給予全部食物,這是“少餐少食”組。
(試驗分組示意圖)
研究過程發現,第二小組“少餐”組和第三小組“少餐少食”組的小鼠,都學會了快速進食,導致兩組小鼠每天的禁食時間更長(每天進食時間分別為13小時和3小時)。科學家們一直追蹤老鼠的代謝健康,直到它們的自然死亡,再對它們進行尸檢。
(試驗過程和結果示意圖,-表示對照,+表示為好,++表示更好)
研究結果非常令人驚訝,第2小組和第3小組無論它們吃什么(健康或不健康飲食),都會比第1小組更為健康,而且活得更久。由此,該研究主要作者Rafael de Cabo博士表示:即使不減少卡路里的攝入總量,也不論飲食的類型,只要增加每日的禁食時間,都會導致雄性小鼠的健康與存活在總體上有所改善;這種延長的禁食期間,也許存在持續接觸食物時所沒有的、某種促進修復和維持健康的機制。
所以,不論該研究結果最終是否適用于人類,這都顛覆了“少食多餐”的膳食指導原則。
二、一般人群無需更改“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
至于人類,未來會有一天要考慮把“一日三餐”改為“一日兩餐” ,甚至“一日一餐”嗎?
其實不同于實驗室里的老鼠,人想一次或兩次就吃完一整天所需要的食物顯然是不現實的。
第一,無倫是否存在胃腸疾病,一次進食過多都會增加胃腸道負擔。
第二,進食一頓包含主食和副食的正餐后,胃完全排空的時間大約需要3-4小時,并且吃的越多胃排空越快。對于大部分人來說,超過5小時不吃東西,就會餓得無法控制,很難做到完全禁食,而再次進食也必然會導致總能量的攝入過多。
第三,穩定的血糖水平能為身體持續提供能量,可以提高注意力,避免情緒大幅度波動,同時還能避免饑餓,降低食欲。對于沒有血糖問題的正常人,一日三餐是穩定血糖水平的基礎要素。
所以,雖然有新的研究結果出現,但我們也不必更改“一日三餐”的飲食習慣。
三、對于特殊人群,“少食多餐”依然必要
該研究還發現:與其它組小鼠比較,限制熱量、單餐喂養的小鼠在空腹血糖和胰島素水平方面表現出了顯著改善。因此,對于人類而言,限制能量攝入才是這個研究給我們的啟示,至于到底是吃幾餐其實沒那么重要,畢竟沒人會像老鼠那樣一天24小時都在吃。但對于特殊人群,在一日三餐基礎上再加餐的“少食多餐”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
低血糖患者或糖尿病患者,少食多餐有助于血糖穩定;
胃腸道疾病患者,少食多餐有助于減輕腸胃道負擔;
消瘦人群,多餐有助于進食更多;
減肥人群,在限制總攝入量的前提下,少食多餐有助于控制饑餓感。
總之,該研究確實顛覆了“少食多餐”的膳食指導原則,提出了增加禁食時間對于健康具有促進作用的結論。但在非實驗條件下,關注每天的進食總量和質量,遠比關注餐數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