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路面塌陷,行人步步驚心
近年來,出現路面塌陷的城市越來越多。搜索“路面塌陷”,就會看到馬路上、人行道上、施工現場上的一個個大坑,人和車跌落其中,各式管道露了出來。
相關報道也不勝枚舉:
2012年4月,北京市北禮士路上一處路面突然塌陷,一位行人落入形成的熱水坑中,全身99%燙傷,最終不治身亡;
2014年1月至9月,河南省鄭州市中原路與西三環交叉口附近先后發生12次塌陷;
2015年8月,黑龍江哈爾濱市道里區一處公交站臺突發塌陷,4名市民墜入坑中;
2016年8月,甘肅省蘭州市一天之內至少出現4處路面塌陷……
有時,路面塌陷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2008年,浙江省杭州市風情大道地鐵一號線施工現場發生塌陷,塌陷深約20m,長約100m,造成11輛汽車落入坑中,21人死亡。
杭州地鐵施工現場路面坍塌
2012年,國土資源部、水利部印發的《全國地面沉降防治規劃(2011—2020年)》指出,目前全國遭受地陷沉降災害的城市超過50個,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等20個省區市。地面沉降災害具有形成時間長、影響范圍廣、防治難度大、難以恢復等特點,已成為影響我國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可見,路面塌陷并非一城一地的問題,理應獲得更多的重視。
中國城市路面塌陷,是天災,更是人禍
路面塌陷原因很多,特殊的地質條件,持續的暴雨等自然原因會造成路面塌陷,但不少業內人士指出,人為因素才是造成路面塌陷的主要原因。
天津大學水利工程安全與仿真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三位學者曾對全國2005年—2015年中的120次路面塌陷案例進行分析,結果發現路面塌陷中,人為因素占65起,自然因素占22起,兩者共同作用13起,原因未查明20起。
與人為因素有關的至少占總數的65%,且人為因素中,管道破損和施工占比為87%。
自來水管爆裂路面塌陷
管道破損后,水體會不斷滲入土層中,隨著這些細小的流動通道不斷增大,水流動時就將松散物質帶走了。隨著泥土顆粒和土壤的流失,地面逐漸下沉。
每個城市的地下都有電力、路燈、通訊、天然氣、熱力等各種管線,每條管道埋入地下,都需要對馬路“開膛破肚”。如果施工后回填不密實,地下松散土體就會逐漸被流水沖走,造成地面塌陷。
施工的道路
這就讓城市路面塌陷常常發生的很突然:路面下的土體流失形成了空洞,路面上可能還看不出損壞的痕跡,而路面一旦塌陷,過程又十分短暫,很難預警。此次達州發生的路面坍塌即是如此。
除了突然,城市路面坍塌還會反復發作。這是因為路面坍塌的背后,是路面下水土流失,土體有空洞,無力承載路面壓力,而土體空洞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處路面塌陷,會加劇塌陷處周圍區域水土流失。
如果只治理一次塌陷,而未對該區域進行檢查和治理,極易再次發生塌陷。這也是2014年鄭州某路段路面先后坍塌12次的原因所在。
“共同溝”雖好,但推廣太難
城市地面屢屢塌陷,一些學者建議應該借鑒日本經驗,建設共同溝。共同溝,在我國又叫綜合管廊。簡單說,在地下挖掘隧道,就是把將自來水管、污水管、電力管線、煤氣管線、通訊電纜等管線統一囊括其中。
共同溝,既便于人們及時維護各類管道,又能避免反復開挖造成的回填不實,當然是治理路面塌陷的治本之策。
然而,建設共同溝卻沒有想象的那么容易。首先,共同溝的成本高昂。資料顯示,在深圳建設一公里共同溝,差不多要2-3億元。而且共同溝是規模效應,只在一條或兩條馬路下面修共同溝遠遠不夠,需要在某一區域大規模建設,形成網格狀。
雖然共同溝長遠效益顯著,但眼下卻是一大筆開支,自己任內留下債務,讓繼任者乘涼,顯然有人不樂意。更何況,修共同溝,人們不容易看到,看不到,又怎么算“政績”?
即使地方政府愿意修,由于地下管線的種類、權屬企業、行政管理部門繁多,各種類別的管線運行特點、各利益主體的訴求各不相同,各部門之間權限劃分與利益爭奪也是個難題。
以上海浦東張楊路的共同溝為例,雖然其在2001年就已建成,相關部門也表示任何管線進入共同溝都是免費的,但一些管線單位仍堅持認為,共同溝現在雖然免費,但早晚要收費,因此他們情愿故意避開張楊路,單獨鋪線。
為避免張楊路共同溝的這種遭遇,國內很多地方都選擇在開發區、新區等新建城區修建共同溝,由一個強有力的新區管委會來統籌管線單位入溝。然而,那些盤綜錯節的地下管道網,可能發生坍塌的地方,往往在市區。
就算建成了共同溝,也不代表萬事大吉。為了便于管理和建設,有的國家會成立共同溝專職管理部門,如日本的東京國道事務所。不過,我國并沒有類似機構,城市地下管網還處在“誰都在管,誰都不管”的九龍治水狀態。
東京國道事務所的待機支援車
總之,在投資運行機制、利益糾葛和管理體系理順之前,共同溝很難大規模推廣。
沒有共同溝,那該怎么辦?
共同溝難以推廣,老城區管網改造更是難上加難,是不是就只能等著路面塌陷?當然不是。
有學者指出,絕大多數的具有形成現實塌陷災害威脅的地下空洞,普遍位于地面以下3米以上范圍并與地下管線緊密伴生。
一方面相關部門要盡職盡責,對老舊管線進行維修保養或更換,嚴控回填施工質量;另一方面,除了人工巡查,還應使用各種技術手段檢測道路狀況,如探地雷達技術,因為道路下土層和空洞內空氣是不同介質,人們可以通過實時觀測雷達圖譜顯示的頻率、振幅、相位變化,判斷地下是否有“病害”。
探地雷達車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地下管線專業委員會委員崔海濤還建議,城市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工作,需要從突發應急過渡到定期常態化。可以選擇幾個典型代表性城市,在城市管線密集區、地鐵施工沿線等重點區域系統實施道路塌陷災害普查探測,通過試點,驗證、改進技術裝備和工作方法,總結經驗全國推廣。
城市路面塌陷具有隱蔽性和突發性,但并非完全不可預防。在共同溝還很遙遠的時候,加大預防路面塌陷的投入,發現隱患,也會有不錯的效果。而是否舍得投入,就要看相關部門到底更愛城市的面子,還是更重城市的里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