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網友達成一致,支持家長
事情的前因后果非常簡單,兩張聊天截圖就足以說清楚了。
大部分網友的觀點非常一致,都很同情這位被踢出群的來自杭州的霍先生。
“錢是這位家長辛苦賺來的,不偷不搶,有什么不對?”
“難道因為你買不起,就要讓全世界的奢侈品都消失嗎?”
“攀比的不是孩子,而是這些經濟無能又玻璃心的家長們。”
“怕孩子引起攀比心理,還是家長在財富面前自卑。”
這些觀點說的都不錯,老師和其他家長沒有權利要求開跑車的家長換一輛車接送孩子,一言不合給人踢出群,更是不應該。這再次說明當下的家長群經常“空氣”惡劣,難以想象,在一些老師眼里,師道尊嚴竟然是用將反對者踢出群的方式來保障的。
別人的生活方式只要不違反法律和道德,并沒有什么可指責的。這是現代生活常識。而這些批評背后,確實暗藏著些許金錢原罪論的色彩。
這種心態和觀念并不符合社會多年來形成的尊重私有財產,尊重個人生活方式的空氣,顯得蠻橫無理。
也難怪霍先生和一眾網友要直接懟回去。不過仔細想想事情其實并不簡單。
但這是教育問題,而不是生活方式問題
老師和那些隨聲附和的家長們的做法不對,但是他們的出發點是不是完全錯誤呢?也就是說,他們心心念念的學生攀比問題,到底存在不存在?到底是什么樣的影響?并沒有在網友討論中得到回答。
實際上,答案都有點跑偏,都是在用成年人的眼光進行社會評論。但卻脫離了問題的原本語境——這是教育問題,而不是成年人生活方式問題。
攀比在國內教育屆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在這次新聞事件中,學生攀比在主流意見中成了家長的矯情,甚至有人主張“酸也可以成為動力”,攀比有助于樹立積極的人生觀。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攀比歷來是個教育難題,攀比不是可以輕易一概而論的問題。
心理學認為,個體的追求優越感是以人的自卑感為重要前提的。所有的兒童都有一種天生的自卑感,它激發兒童的想象力,激勵他嘗試通過改善自己的處境來消除內心的自卑感。唯有個人處境的真實改善才會緩和自卑感。心理學把這種現象稱為“心理補償”。
“心理補償”是指人們因為主觀或客觀原因引起不安而失去心理平衡時,企圖采取新的發展與表現自己,借以減輕或抵消不安,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一種內在要求。
攀比的本質就是心理補償。可以說攀比是人的天性。
攀比心理和行為作為一種客觀存在,其本身并無過錯,問題在于攀比的思想、出發點和內容究竟是什么。(《校園攀比為何屢禁不止 》王開東《人民教育》2015.15期)
積極內容的攀比,它有利于長志氣。消極內容的攀比滋長虛榮心,嫉妒、嫉恨心理,會導致心靈的扭曲。
但在教育中區分消極與積極的攀比,并不容易。有人提出,“凡是不能憑借自身主觀能力所達成的攀比都是負效攀比;凡是不能促進自身向上不符合社會情感的攀比都是負效攀比。除此之外的攀比,基本上都是正常的競爭心理。”(《校園攀比為何屢禁不止 》·王開東·《人民教育》2015.15期)
其實這仍然是一個缺乏實踐價值的標準,這如同要給每個孩子的夢想一個可行性判斷,實際是做不到的。法拉利是不是不能憑借自身主觀能力所達成的攀比?這不好說。
但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是,現實生活中學生物質攀比就是個普遍現象。國內學校把統一校服作為制約攀比的手段,學生沒法在衣服上做文章,鞋子、手機、眼鏡等就成競爭主戰場。這些年海外游學潮流也成了攀比的對象。
在海外中國留學生群體中,物質攀比也是個特色問題。攀比和地域文化因素有很大關系
總的來講,攀比是客觀存在,而且一概而論肯定或否定攀比,都是不對的。
老師和家長都應該反思自己
說回新聞,開跑車送孩子上學這件事到底會不會導致攀比呢?
差距過大,攀比的可能性反而縮小,只有當人際間的旗鼓相當,實力懸殊不大時,攀比的可能性會加大,這是很多人認為跑車沒法引發攀比的原因。
事實可能是這樣,但是從教育的視角看,開跑車送孩子上學確實對孩子不利。校園里不光是有攀比,還有孤立,甚至還有傷害。只要不是生活在烏托邦的家長,都能理解。
有的孩子攀比一雙球星戰靴,目的是為了合群,被球隊認可。而擁有法拉利的孩子卻可能要面對其他人的孤立和針對?這也是新聞中霍先生已經在擔心的。有網友也指出了,開昂貴名車接送未成年孩子,并不安全,會給孩子招來邪惡的眼光。
這才是老師應該做的。沒有權利干涉別人開什么車送孩子,但是可以私下將這些不利因素告訴家長,供其參考;另一方面,老師要在校內,在群里,傳播健康的校園文化,正確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