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對孩子們危害最大的是什么?是網絡游戲?是言情小說?是不健康的家庭關系?我們腦海中猜想了幾十種答案,但是你可能會忽視這個——學習APP。如今,青少年的生長環境越來越惡劣了,沒想到有一天學習工具也會變成娛樂游戲色情中心……
暗藏玄機的學習軟件
隨著無線網絡技術的不斷推廣,線上教育的形式逐漸鋪展開來,學習作業類APP也應運而生。目前該類型的軟件使用人群不斷擴大,一方面老師利用這些軟件布置作業,讓學生完成上面的習題;另一方面部分家長也希望通過此來軟件來促進孩子養成學習習慣,提高成績。
從艾瑞咨詢的調查數據來看,2018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突破3000億元關口,高達3480億元,這塊大蛋糕里,學習作業類APP占比不少,但是其創造收益的方式很可能與促進孩子們的成長相悖。
近年來,相關負面事件層出不窮:
2017年8月爆出小猿搜題、作業幫出現“涉黃事件”之爭;
2017年11月央視新聞調查小學生的學習類APP,部分既能玩游戲還能充值;
2018年10月再次爆出部分學習類APP出現大量不雅、性暗示內容。
此類事件頻發,并且受害的多為中小學生及其家長。據《在線教育行業市場分析報告》預測,到2019年,我國中小學生在線教育用戶將達到8000萬人。在搶奪廣闊市場的背后這些學習類APP到底存在哪些亂象呢?
多種亂象藏身于題庫背后
第一種,嵌入游戲。
這種在學習類APP里嵌入游戲的做法并不罕見,大部分放在課程之外的版塊,比如“課間”、“逛一逛”等。更有甚者,直接放在作業完成后的指示頁面,如此強勢的引導的確讓在學習時間的孩子們注意力被轉移。
重慶市民林女士最近就遇見了這種情況,兒子佳佳每天都需要使用一款學習APP完成作業,但是最近效率變慢,仔細檢查后才發現該款APP中嵌入了很多游戲,并且兒子佳佳的游戲等級已經排名第一……
很明顯,這樣的舉措讓孩子們留存在該軟件上的時間和精力更多,甚至還有部分直接通過售賣“金幣”或其他充值方式來獲得收益。與此同時,在游戲的外表下必定是需要一些“障眼法”來偽裝。
① 掛羊頭賣狗肉。在學習軟件里的“成長世界”本該是拓展知識的入口,卻變成進入游戲世界的大門,甚至還有很多任務都需要開通產品完成,學生極易損失財力和精力。 比如佳佳所使用的這款APP,部分任務需要購買產品才能完成,指定產品包括語文、數學、英語、配音等,開通基礎語文365天需要300元。而佳佳使用過程中已經投入兩百多元。
② 不同身份不同版本。有些APP以老師身份注冊和學生身份注冊出來的功能結構略有不同。比如上述的佳佳所使用的APP,下載之后發現老師端和學生端注冊成功之后的引導都大為不同。
老師端注冊成功之后并無異常,但是學生端注冊成功之后就出現了明顯的“成長世界”入口,里面是類似開心農場的游戲頁面,可以養植物、動物,還可以選派寵物與其他用戶競技。
第二種,追星刷榜。
近年來,新潮的中小學生都擁有自己的愛豆。現在不光音樂軟件、電視劇播放來刷榜,學習APP里出現愛豆的排名,當然也是義不容辭要刷上去。
瞧這,不僅有周榜還有月榜,《打榜指南》,粉絲可以用過支持和評論、完成任務等方式來為明星增加戰斗值。追星本身就是一件需要付出巨大熱情和精力而自己樂在其中難以自拔的事情,對于孩子們來說,在學習時間看到這些消息注意力十分容易被打散、轉移。換個角度,如果說是利用明星打榜來鼓勵學生完成學習任務,那這個激勵機制是否有些諷刺呢?
第三種,涉黃等暗示性信息。
不僅APP內有相關的討論區,在關聯的公眾號上文章也尺度不小。爆出的文章標題大多是這樣的:“私底下的你們原來是這樣的人”、“你做過最污的一件事是什么?”
談及閱讀數據時,該運營者稱:“一般有點污的早戀、反抗學校、心理測試類的閱讀數比考試、作業、老師和校園話題閱讀數高,正兒八經知識閱讀數最低。” 而這個粉絲量在115萬左右的公眾號,其中75%的用戶是小學五年級到初二的學生,這樣極具引導性和暗示性的文章對于這么龐大的學生受眾帶來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青少年正處于性刺激信息的敏感時期,帶有性暗示成分的信息容易讓他們對于異性的審美、自我性別的認知出現偏差。尤其部分性暗示信息將男女關系放在第一位,把文化審美、道德、責任等全部“性化”,這對于青少年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非常不利。
而游戲與追星是最容易使人上癮和沉溺的事物,對于孩子們來說,主要任務是學習和健康的塑造三觀。對于游戲和追星等娛樂事物本該在引導和節制的情況下進行,但是如今學習APP都存在這種強烈的反向引導,十分容易使其沉溺其中,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
娛樂至死,能不能放過孩子們?
為了方便學生學習的APP加入上述的各種無關甚至負面信息后,可能就失去了其創造出來的初心。對于家長而言,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家的希望;而對于我們的國家來說,青少年的進步發展,變成了全民族的希望。 當然,每個時代都有其完美和不足。遠在曾經沒有互聯網的時代,也有“老虎機”在誘惑著孩子們。我們原本想要鑄造一個完美的教育環境,但遺憾的是這個世界上暫時無法創造完美環境。對于線上學習的方式,其學習的方便性、延展性、時效性都對現代教育具有良好的支撐作用。
上述的情況對于孩子們的負面影響有些是本可以避免的。除了各平臺本身缺乏健康的產品觀念之外,在很多環節我們做的仍然不夠:
或許,相關審核部門應當多些監管與懲戒制度建設;
或許,老師在選擇APP給學生使用時應當多加甄別,在有資源條件的基礎上嘗試自建有針對性的線上學習平臺,減少風險;
或許家長多些觀察和檢查,日常與孩子多些交流與引導
或許……
的確,如今消費主義、娛樂主義發展迅速,我們沉溺于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美好與焦慮中。大家想要的更多,被大環境逼著必須往前走的更快,于是APP粘性要更大、用戶群要更廣、注冊數要更多、活躍度要更高、變現要更快……
但是這次,這次能不能先守住教育的底線,至少給孩子們保留一片藍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