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售燃油車”,中國走得不比其他國家慢
對于禁售燃油車的建言,很多網友并未感到意外。畢竟,去年很多媒體都報道過,全球多國發布禁售燃油車時間表,主流跨國車企發布產品電動化戰略的消息。
例如,荷蘭和挪威的時間表是2025年,德國、瑞士、比利時是2030年,英國和法國是2040年,而瑞典則是2050年。
但隨后就有業內人士澄清,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在內,部分政府官員的表態都未經議會批準,或者未出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議案,暫時還不具備強制力。
歐洲部分國家禁售燃油車時間表,來源:財經十一人
而在企業層面,大眾、奔馳、寶馬、沃爾沃、奧迪等雖提出電動化戰略,但并未放棄燃油車路線。
也就是說,大多數國家所謂的“禁售燃油車”尚停留在“規劃愿景”層面,更多的是在表達對新能源汽車的支持。
與這些國家相比,中國對新能源車的支持力度就大得多了。去年9月,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我國已啟動傳統能源車停產停售時間表研究。在今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上,海南省省長沈曉明表示,海南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全島使用新能源汽車。
更重要的是,我國的新能源汽車還享受巨額補貼和牌照優惠。據中信證券測算,2014至2017年,新能源汽車補貼總額分別為200億元、937億元、1159億元、663億元。
真的禁售燃油車,電動車能不能頂上來?
在政策助推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躍居世界第一,但隨著產業的發展,政府的補貼也開始退坡。
補貼少了,新能源車企的日子就不好過了。隨著2018年三季度新能源汽車企業業績出爐,有媒體發現,“銷量普漲、利潤普降”正成為新能源汽車整個產業鏈的典型特點。比亞迪的報告顯示,其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27億元,同比下降45.30%。
在這種形勢下,比亞迪的董事長提出應盡早明確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也就很好理解了。
可能在新能源車企眼中,新能源車已經賣了不少,技術也比較成熟,再過個十幾年取代燃油車問題不大,可以出臺具體的時間表了,但別人可不是這樣想的。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17年中國六城市新能源汽車消費者調查的成果》顯示,越是一線城市,受政策激勵越是明顯。其中上海75%的消費者是為了一張上海牌照而入手新能源汽車。
二線城市則對新能源汽車的價格敏感,比較看重補貼。在二線城市,如果取消限行,35%的消費者不選擇新能源汽車,但如果取消補貼,59%不選擇新能源汽車。
這表明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仍主要由政策推動,而新能源車“充電樁”不足,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差、續航里程短等問題,也讓電動車飽受詬病。
目前,電動車的續航里程和充電問題,仍是制約其發展的瓶頸
自稱“敘事詩人”的張大錘寫過一個段子,生動地描述了電動車是怎樣變成電動爹的:
“剛才路上看見一個‘電動爹’,可能是沒電了,兒子兒媳婦在后面努力的推著爹,很辛苦,但是表情堅毅,毫無怨言,我一瞬間懂了為什么要叫電動爹,小時候不懂事,是父親教育我們,幫助我們成長,大了還不懂事,只有靠電動爹繼續教育了,父親老了,教育你的任務就交給了電動爹,不愧為未來大趨勢。”
此外,電動車、燃料電池、混合動力汽車,哪個會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主流仍有爭議。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劉科認為,電動車不會成為今后的主流,電動車電池“如果不回收,幾百萬電池分散到全中國大地,是環境的災難”,用甲醇取代柴油是可見的方向。
國家千人計劃聯誼會副會長,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清潔能源研究院院長劉科
沒有政策優惠,消費者就不選擇電動車;基礎設施不足,技術瓶頸何時能有突破還是未知數;新能源車的發展方向也不確定……憑什么現在就明確禁售燃油車時間表?
智能機代替非智能機,不是靠政府強制,決定使用什么汽車的人,應該是消費者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在《內燃機還沒過時》一文中寫道,其實在汽車發明的初期,電動機和內燃機都是動力來源。一開始,電動機數量還遠多于內燃機。后來,內燃機技術發展更快,性能更好,成本更低,使用更方便。于是,內燃機便取代電動機,成為汽車的主要動力系統。
近年來,動力電池發展很快,電動汽車的性能顯著提高,成本明顯降低。又由于電動汽車具有便于利用多種能源,以及使用中不排放有害氣體和溫室氣體的優點,受到各國政府的支持,兩相疊加,使得電動汽車又開始進入規模使用階段。
節能減排,電動車并非唯一的選擇。英國汽車制造商阿斯頓·馬丁首席執行官安迪·帕爾默曾表示,“決策者不應該扮演工程師的角色,最好的方法是制定排放標準,然后讓工程師去弄清楚什么樣的技術可以滿足”,他認為通過改進現有技術,汽油車的燃油效率幾乎可以翻一番,這意味著減少了近50%的碳排放。
有人會說,發展電動車不光是為了環保,更是為了發展科技——中國在傳統汽車領域缺乏核心技術,拿市場換技術的路線也不成功,新能源汽車是新領域,應該借此打破國外技術壁壘,實現彎道超車。
即便如此,扶持可以理解,但依然不該搞強制。智能手機取代了非智能手機,依靠的是其更優越的性能,而非政府的支持和規劃。決定使用何種汽車的,還應該由消費者決定。強制,可能導致資源大量錯配,彎道超車變翻車。
任何行業和企業都不會一帆風順,面對“坡”和“坎”,企業最好先正視行業中的問題,騙補解決了,能量密度上來了,駕駛體驗好了,自然會有更大的市場。
一有問題,就想要政策的習慣,什么時候能改一改?當年汽車戰勝馬車,可不是靠禁止馬車上路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