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收入的確有效,但問題是,收入增加注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中低收入者提高收入難度更大),何時才能人人能吃得起健康合理的膳食?其實,“隱性饑餓”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在現有經濟水平下,減少“隱性饑餓”,人們并非無能為力。

文 | 劉文昭
世界人口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旅游日……太多的“國際日”已讓人麻木。然而,昨天的世界糧食日卻引起了國人的圍觀——3億中國人面臨“隱性饑餓”這一數據,也迅速登上熱搜榜。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世界上還有“隱性饑餓”這回事。
什么是“隱性饑餓”,跟我們的生活又有啥關系?
你不餓,卻可能是“隱性饑餓”
幾千年來,吃飽飯都是人類的夢想。而最近一兩百年科技的發展,終于讓越來越多的人不再為溫飽而發愁。
這有數據可以佐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15年統計年鑒,世界人均日攝入膳食熱量從1990年的2597 Kcal提高到2014年的2903 Kcal,平均膳食能量供應充裕度分別是113和123,這意味著膳食供給已超過人體生存的能量需求。

不過,吃飽了不代表你就不“餓”了。你沒看錯——這里所說的餓,是“隱性饑餓”。眾所周知,人體保持健康不僅需要碳水化合物、脂類、蛋白質,還需要鐵、鋅、硒、碘等16種礦物元素,以及維生素A、維生素E、葉酸等13種維生素。
而所謂“隱性饑餓”(Hidden Hunger),是指由于營養不平衡,或缺乏人體必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在其他營養成分上過度攝入,從而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饑餓癥狀。
有此類癥狀的個體可能表面很健康,而不是類似營養不良患者減重、消瘦的體態。

世界上有多少人“隱性饑餓”?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資料顯示,全球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饑餓的困擾,中國隱性饑餓的人口達3億。
中國人對“隱性饑餓”了解不多,一是國人吃飽飯的日子還不算長,吃飽了就很滿足;二是中國糧食安全一直聚焦量的保障,而忽視質的提高,農作物中的鐵、鋅、維生素等微量營養素含量顯著低于國際水平,“隱性饑餓”問題尚未得到充分重視。
不少人低估了“隱性饑餓”的危害
也許有人會說,過去很難吃飽,人也活著;現在吃飽了,又搞出了“隱性饑餓”。這是不是專家閑的沒事干?
還真不是。現代醫學發現,70%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癥、肥胖癥、亞健康等都與人體營養元素攝取的不均衡有關。“隱性饑餓”正在嚴重損害人類的身體健康。
除了健康,“隱性饑餓”也在影響經濟發展。據世界銀行統計,“隱性饑餓”導致的智力低下、勞動能力喪失、免疫力下降等健康問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占全球GDP的3%—5%。
“隱性饑餓”造成的營養不良,對兒童的危害尤為明顯。有研究表明,營養不良會對兒童的成長、發育和福祉帶來永久性的損害。“隱性饑餓”會致盲(缺乏維他命A),影響學習能力(缺碘),且兒童未來在學校中表現不佳與其出生后前1000天的生長遲緩有關。

不幸的是,在現代社會,消滅“隱性饑餓”并不容易。因為飲食不僅是自己的個人愛好,除了受收入制約,還受到“食物環境”的影響。
例如,大家都知道合理膳食的重要。可對在城市中生活的家庭來說,大多都是去超市購買食品,而超市中的食品不少是過度包裝和加工的。工作忙起來,就只能靠外賣和小吃店解決吃飯問題,很多小吃高油高鹽高熱量,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卻不足。
對缺乏自制力的兒童來說,“隱性饑餓”帶來的挑戰更大——一方面,忙碌的家長無暇為孩子準備健康的飲食,孩子缺乏必需營養素,而發現時已經晚了;另一方面,各式各樣的廣告不斷刺激兒童對不健康食品和含糖飲料的需求。

一項對22個國家的研究表明,推廣健康食物和不健康食物的廣告數量之比為1:4。這一差別在美國和英國等高收入國家更加明顯。
減少“隱性饑餓”,不能只寄希望于收入的增長
也許有人會說,中低收入者注定要受“隱性饑餓”的折磨,蛋糕做大了,收入提高了,“隱性饑餓”自然會消失。
提高收入的確有效,但問題是,收入增加注定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中低收入者提高收入難度更大),何時才能人人能吃得起健康合理的膳食?
其實,“隱性饑餓”不僅是一個經濟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在現有經濟水平下,減少“隱性饑餓”,人們并非無能為力。
如前文所說,一個人的飲食是否健康,也受到“食品環境”的影響。有專家建議,政府可以設定相關標準和激勵措施,鼓勵企業提供更健康的食品,改善人們的“食品環境”。
如采用經濟激勵手段(例如降低房租)來提高蔬菜水果的生產和供應(尤其在低收入地區),取消對高糖食品、細糧或精煉油的補貼,限制針對幼童的垃圾食品營銷以及校園內高鈉、高糖、高飽和脂肪食品的銷售。

學校還可以做得更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同仁醫院營養科主任張靜曾表示,午餐供給的營養素占全日所需營養素的40%,但學校里的午餐大部分是關注吃飽,對于營養的配比并不那么重視。
其實,兒童應該怎么吃并不難。美國曾在2011年發布過“我的餐盤”(MyPlate),針對兒童,倡導“四格餐盤、五類食物”的科學膳食觀。根據餐盤顯示,孩子的飲食可以這樣做:30%的蔬菜、30%的谷物、20%的水果、20%的蛋白質,另外多加等同于一杯牛奶分量的奶制品,可以是牛奶,也可以是酸奶、奶酪。

另外,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希望通過作物營養強化,即通過農業技術手段篩選、培育和推廣富含微量營養素的營養強化作物新品種,提高食物的質量來解決“隱性饑餓”的問題。
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副主任張春義指出,相比其他的營養強化方式,作物營養強化是一種投入產出比很高的營養強化手段,“盡管育種科學家需要花費數年培育營養強化的品種,但是一旦育成品種,除種植外后續就不再需要額外的投入。而從市場的角度來看,通過自然的農業生產方式獲得的營養強化產品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青睞。”
這對很難通過其他方式獲取均衡營養的貧困群體來說,意義重大。
與那些星辰大海的目標相比,減少“隱性饑餓”,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投入小收益大,又切實可行。何樂而不為呢?
|